包頭靚云:工業氣體行業 2025 年發展現狀
工業氣體行業正經歷從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轉型,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下,行業將在碳中和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。企業需聚焦綠色化、國際化,以應對市場競爭與技術挑戰,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。
一、市場規模與政策驅動
2025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.3萬億美元,中國以2842億元的市場規模貢獻全球35%的增量,年復合增長率達9.6%。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家“雙碳”戰略推動,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(GB/T50378-2019)將工業氣體納入綠色建材目錄,符合條件的項目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50%的政策。河北省新發布的《建設工程材料設備產品目錄(2025年版)》明確推廣環保型工業氣體,限制傳統巖棉材料使用。政策紅利疊加城鎮化進程,推動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。
從細分領域看,大宗氣體(氧氣、氮氣等)仍占主導地位,但特種氣體(如電子特氣、醫療氣體)增速顯著。2022年中國特種氣體市場規模達411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19.14%,預計2026年將突破800億元。半導體、新能源等新興行業需求占比已突破40%,成為核心增長引擎。
二、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
氫能技術突破
河鋼集團張家口張宣科技公司建成全球首例富氫氣體(焦爐煤氣)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氫冶金示范工程,噸鋼碳排放降至0.5噸,較傳統工藝減少70%。該技術通過自重整工藝使氫碳比達8:1,預留綠氫切換功能,為未來100%綠氫煉鋼奠定基礎。隆基氫能與梅塞爾集團合作的1000標方/小時電解水制氫裝置,結合純氧燃燒與碳捕集技術,可降低傳統制氫碳排放超30%。
數字化與智能化生產
柳州恒泰氣體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工業氣體智能管理系統,實現氣瓶溯源、智能充裝和大數據分析,生產效率提升40%,材料損耗率從15%降至5%。太和氣體(荊州)引入DCS系統、ERP系統和安全防控OPC系統,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檢測與遠程監控,高純氯銷量三年增長300%。
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
冰輪環境建成10萬噸級CO?捕集液化裝置,能耗指標優于國際標準15%,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制成工業級或食品級產品,年回收二氧化碳6萬噸。在化工領域,二氧化碳可合成碳酸二甲酯、聚碳酸亞丙酯等可降解塑料,實現“變廢為寶”。
三、應用場景拓展
傳統領域深化
在鋼鐵行業,氧氣用于富氧吹燒,氮氣作為保護氣,推動煉鋼效率提升。煙臺2025年供熱管網改造項目中,聚氨酯保溫管應用比例達85%,10公里溫降不超過1℃。石油化工領域,某沿海石化項目使用聚氨酯保溫管后,管道維護頻率從每年4次降至1次。
新興領域突破
半導體:電子特氣國產化率提升至35%,金宏氣體、華特氣體實現光伏級三氟化氮、六氟化鎢批量供貨。南大光電突破KrF光刻膠用六氟乙烷純化技術,純度達99.9999%,打破外資壟斷。
氫能:電解水制氫用高純氧需求年增65%,PEM電解槽密封氣體市場規模達28億元。中集安瑞科研發70MPa碳纖維纏繞儲氫瓶,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40%。
醫療:醫用氧氣需求因老齡化加速增長,便攜式制氧設備和家庭醫療氣體服務市場規模擴大。
四、行業挑戰與應對策略
市場競爭無序
中小企業占比超70%,低價競爭導致行業利潤率不足10%。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提升市場份額,如杭氧股份承接澳門威尼斯人酒店項目,產品出口至20多個國家。
防火性能瓶頸
普通聚氨酯保溫管耐火極限僅1小時,部分項目需額外增加防火層。萬華化學研發的聚氨酯新結構體系,通過內置防火層將耐火極限提升至2小時,成本降低25%。
原材料波動
MDI價格2024年波動幅度達30%,企業通過長期協議鎖定價格。青島華仕達與沙特吉達公司簽訂800萬元訂單,采用美元結算規避匯率風險。
五、未來趨勢展望
綠色化
廢棄聚氨酯保溫管回收率達90%,再生骨料可用于路基材料或新構件生產。雙碳目標推動CCUS技術(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)大規模應用,預計2030年中國綠氫需求將達2300萬噸。
智能化
3D打印技術與BIM系統結合,實現從設計到安裝的全流程數字化,誤差控制在±2毫米以內。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系統可提前預警設備故障,減少停機時間。
國際化
中國企業加速出海,青島華仕達向沙特出口智能保溫管生產線,實現技術輸出。外資企業如林德集團加大在華投資,推動綠色技術本土化。
工業氣體行業正經歷從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轉型,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下,行業將在碳中和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。企業需聚焦綠色化、國際化,以應對市場競爭與技術挑戰,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。未來,工業氣體將成為連接傳統工業與新興產業的橋梁,為全球經濟低碳轉型提供關鍵支撐。